神奇小微藻,喝下“西北风”,吐出高蛋白!
参与文末互动话题,有机会获得石化员工团购网提供的价值100元左右的超值礼品,生态鸡蛋、电动牙刷、普洱生茶、绿色大米等你来拿哟!此外,在企业公众号转载周油列国作品,也有机会获得礼品~
恭喜上期有奖互动的获奖者“東亭野馬”,请在周油列国公众号私信联系我们!
吸收工业废气就能产出高蛋白?岂不是“真·喝西北风就能饱”!
这个神奇的“小东西”就是——微藻。
微藻是指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小藻类群体,包括螺旋藻、小球藻等多种藻类,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,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的神奇之处在于:能利用光合作用,以极高的效率吸收环境中的无机碳(如二氧化碳)与无机氮(如氮氧化物),在生物代谢的过程中将其转化为有机碳(主要为糖类与油脂)和有机氮(主要为蛋白质)。如果能对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进行富集、转化与提纯,作为养殖微藻的“养料”,不仅能减少炼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,而且可利用边角剩余土地开展养殖,增加蛋白质供应。
现在,技术来了!
日前,由石科院牵头、多家参研单位共同合作的“微藻脱硝并兼产高价值生物产品技术开发与工业示范”项目通过了中国石化科技部组织的技术评议。
简单地说,这项技术就是用含二氧化碳的废气养殖微藻,再利用微藻生长过程中生成的蛋白质,作为食品与饲用蛋白来源。
利用微藻脱硝成套技术,可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变废为宝,一家千万吨级石化企业年可产出约500万吨高蛋白微藻,市场价值超过500亿元,环保效益及经济效益显著。
技术虽好,研发不易。从最开始进入这一领域,到示范装置收到良好效果,这条探索之路,研究人员走了十多年。
另辟蹊径
从微藻制油到减排与蛋白质生产并举从20世纪末开始,欧美政府及企业就已陆续展开微藻能源研究项目,但由于技术经济性等原因,陆续退出了这一领域,未能实现工业应用。
中国石化抓住机遇,超前布局。2008年,在集团公司科技部的支持下,石科院组建了一支思路开阔、敢试敢拼的微藻生物技术团队。
▲石科院微藻脱硝研发团队。
攻关并非一帆风顺,同样遇到了最大的障碍:经济性。据石科院院长李明丰介绍,只有当原油价格高于90美元/桶时,以微藻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才具有经济优势。而自2014年起,国际油价却始终低位徘徊,成本劣势导致微藻生物质能源始终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。
研发团队不得不向“无人区”挺进。他们重新分析审视了微藻的组成与性质,发现微藻在生长过程中除了能生成用于制备生物燃料的油脂,还能积累大量的蛋白质、糖类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。其中,蛋白核小球藻与螺旋藻等藻种的蛋白质含量甚至在40%~70%,远高于常见的植物蛋白质含量。而且微藻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可消化性好、组成均衡,是非常理想的食品与饲用蛋白来源。
研发团队敏锐地意识到:将微藻碳氮减排与蛋白质资源生产相结合,才是微藻生物技术未来能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发展路径。
寻根究底
开展基础研究剖析科学规律技术的不足,归根到底在于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。石科院研发团队决定从基础研究入手,深入剖析微藻脱硝技术背后所隐藏的科学本质。
▲显微镜下的小球藻。
研发团队层层分解,从反应原理、传递过程及细胞生理状态等不同角度,对氮氧化物固定与微藻生长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逐个击破,“对症下药”开发技术。
▲实验室中培养的微藻藻种。
最终,通过藻种采集、分离纯化、驯化筛选及性能评价等一系列手段,他们获得了能高效固定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优势藻种35株,成功建立起了藻种库。
花开两朵
创新养殖模式助推技术突破基础研究获得突破后,团队开始进行技术开发。而在建立技术体系之前,首先要确定的是微藻的养殖模式。
微藻养殖分为自养、兼养等模式。
自养模式是微藻仅以阳光为能源进行生长,具有技术简单、易于大规模实施、成本低等优势,但自然光的能量密度低,导致微藻生长速度较慢。
兼养模式是微藻同时利用光能和外源有机物作为能源,生长速度快、脱氮效率高,但对装置设备要求也更高,额外添加的有机物“饲料”也会增加成本。
两种路线各有优劣,而石油化工技术复杂多样,不同技术排放出的含氮污染物的质与量也有很大差异,单一的技术路线很可能无法满足未来工业化应用对脱硝技术的需求。
研发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两条技术路线并行开发的思路:自养模式应用于处理低浓度大流量的含氮污染物,兼养模式应用于处理棘手的高浓度含氮污染物。
▲微藻养殖光生物反应器。
确定研发方向后,团队乘势而上,迅速推进技术开发与实验室小试、中试研究,联合相关单位,在藻种选育、光能兼养技术、微藻高效采收与生物质利用等方面实现了创新与突破。
世界首创
工业示范装置成绩斐然微藻处理氮磷废水
与减排二氧化碳示范装置
微藻脱硝组合工艺示范装置
目前,该项目已申请中国专利67项,获授权34项;申请国际专利2项,美国专利授权1项,形成了完整可自由运作的专利网,技术自主可控,相关科研项目获得集团公司2019年度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一等奖。同时,中国石化先后在催化剂长岭分公司、石家庄炼化及湖北化肥等企业开展微藻碳氮减排的示范工作,均收到了良好效果,为微藻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工业化实施奠定了基础。
文图提供 李 煦 陈子佩 朱俊英 程 琳
策划制作 魏佳琪
您还知道哪些神奇技术,可以变“不可能”为可能呢?
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每周二出版的
中国石化报炼化周刊